前言

对Binder的知识点做一些记录,以便日后复习。其中大部分的文字都可以从下面的文章中找到。
Android Binder设计与实现
彻底理解Android Binder通信架构
图文详解Binder机制原理

进程知识

每个Android的进程,只能运行在自己进程所拥有的虚拟地址空间。对于用户空间,不同进程之间彼此是不能共享的,而内核空间却是可共享的。通过系统调用,用户空间可以访问内核空间。

两个运行在用户空间的进程A和进程B如何完成通信呢?
内核可以访问A和B的所有数据,所以,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内核做中转。
跨进程通信的基本原理
图片取自===>图文详解Binder机制原理.

Linux内核实际上没有从一个用户空间到另一个用户空间直接拷贝的函数,需要先用copy_from_user()拷贝到内核空间,再用copy_to_user()拷贝到另一个用户空间。为了实现用户空间到用户空间的拷贝,mmap()分配的内存除了映射进了接收方进程里,还映射进了内核空间。所以调用copy_from_user()将数据拷贝进内核空间也相当于拷贝进了接收方的用户空间,这就是Binder只需一次拷贝的秘密
Binder跨进程通信的原理

Binder通信模型

IPC-Binder
可以看出无论是注册服务和获取服务的过程都需要ServiceManager,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Service Manager是指Native层的ServiceManager(C++),并非指framework层的ServiceManager(Java)。ServiceManager是整个Binder通信机制的大管家,是Android进程间通信机制Binder的守护进程,Client端和Server端通信时都需要先获取Service Manager接口,才能开始通信服务, 当然查找到目标信息可以缓存起来则不需要每次都向ServiceManager请求。

Binder驱动

和路由器一样,Binder驱动虽然默默无闻,却是通信的核心。尽管名叫‘驱动’,实际上和硬件设备没有任何关系,只是实现方式和设备驱动程序是一样的:它工作于内核态,提供open(),mmap(),poll(),ioctl()等标准文件操作,以字符驱动设备中的misc设备注册在设备目录/dev下,用户通过/dev/binder访问该它。驱动负责进程之间Binder通信的建立,Binder在进程之间的传递,Binder引用计数管理,数据包在进程之间的传递和交互等一系列底层支持。驱动和应用程序之间定义了一套接口协议,主要功能由ioctl()接口实现,不提供read(),write()接口,因为ioctl()灵活方便,且能够一次调用实现先写后读以满足同步交互,而不必分别调用write()和read()。Binder驱动的代码位于linux目录的drivers/misc/binder.c中。

ServiceManager

和DNS类似,ServiceManager的作用是将字符形式的Binder名字转化成Client中对该Binder的引用,使得Client能够通过Binder名字获得对Server中Binder实体的引用。注册了名字的Binder叫实名Binder,就象每个网站除了有IP地址外还有自己的网址。Server创建了Binder实体,为其取一个字符形式,可读易记的名字,将这个Binder连同名字以数据包的形式通过Binder驱动发送给ServiceManager,通知ServiceManager注册一个名叫张三的Binder,它位于某个Server中。驱动为这个穿过进程边界的Binder创建位于内核中的实体节点以及ServiceManager对实体的引用,将名字及新建的引用打包传递给ServiceManager。ServiceManager收数据包后,从中取出名字和引用填入一张查找表中。

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其中的蹊跷:ServiceManager是一个进程,Server是另一个进程,Server向ServiceManager注册Binder必然会涉及进程间通信。当前实现的是进程间通信却又要用到进程间通信,这就好象蛋可以孵出鸡前提却是要找只鸡来孵蛋。Binder的实现比较巧妙:预先创造一只鸡来孵蛋:ServiceManager和其它进程同样采用Binder通信,ServiceManager是Server端,有自己的Binder对象(实体),其它进程都是Client,需要通过这个Binder的引用来实现Binder的注册,查询和获取。ServiceManager提供的Binder比较特殊,它没有名字也不需要注册,当一个进程使用BINDER_SET_CONTEXT_MGR命令将自己注册成ServiceManager(会用到ioctl(fd, cmd, arg)函数,cmd为BINDER_SET_CONTEXT_MGR)时Binder驱动会自动为它创建Binder实体(这就是那只预先造好的鸡)。其次这个Binder的引用在所有Client中都固定为0而无须通过其它手段获得。也就是说,一个Server若要向ServiceManager注册自己Binder就必需通过0(即NULL指针)这个引用号和ServiceManager的Binder通信。类比网络通信,0号引用就好比域名服务器的地址,你必须预先手工或动态配置好。要注意这里说的Client是相对ServiceManager而言的,一个应用程序可能是个提供服务的Server,但对ServiceManager来说它仍然是个Client。

Client获得实名Binder的引用

Server向ServiceManager注册了Binder实体及其名字后,Client就可以通过名字获得该Binder的引用了。Client也利用保留的0号引用向ServiceManager请求访问某个Binder:我申请获得名字叫张三的Binder的引用。ServiceManager收到这个连接请求,从请求数据包里获得Binder的名字,在查找表里找到该名字对应的条目,从条目中取出Binder的引用,将该引用作为回复发送给发起请求的Client。从面向对象的角度,这个Binder对象现在有了两个引用:一个位于ServiceManager中,一个位于发起请求的Client中。如果接下来有更多的Client请求该Binder,系统中就会有更多的引用指向该Binder,就象java里一个对象存在多个引用一样。而且类似的这些指向Binder的引用是强类型,从而确保只要有引用Binder实体就不会被释放掉。通过以上过程可以看出,ServiceManager象个火车票代售点,收集了所有火车的车票,可以通过它购买到乘坐各趟火车的票-得到某个Binder的引用。

匿名Binder

并不是所有Binder都需要注册给SMgr广而告之的。Server端可以通过已经建立的Binder连接将创建的Binder实体传给Client,当然这条已经建立的Binder连接必须是通过实名Binder实现。如果我们是从事application开发,跨进程的自己手写AIDL文件,或者相同进程的bindService自己添加一个继承Binder的子类,那么这个Binder没有向ServiceManager注册名字,所以是个匿名Binder。Client将会收到这个匿名Binder的引用,通过这个引用向位于Server中的实体发送请求。匿名Binder为通信双方建立一条私密通道,只要Server没有把匿名Binder发给别的进程,别的进程就无法通过穷举或猜测等任何方式获得该Binder的引用,向该Binder发送请求。

这里很重要,了解了这个知识我们才会知道,AIDL,以及四大组件通信的时候用到的ApplicationThreadIIntentReceiverIServiceConnectionIContentProvider,其实都是匿名Binder,依赖AMS这个实名Binder的匿名Binder。

Java层Binder

class_ServiceManager
我们使用AIDL接口的时候,经常会接触到这些类:IBinder/IInterface/Binder/BinderProxy/Stub,相关功能如下:

  • IBinder是一个接口,它代表了一种跨进程传输的能力;只要实现了这个接口,就能将这个对象进行跨进程传递;这是驱动底层支持的;在跨进程数据流经驱动的时候,驱动会识别IBinder类型的数据,从而自动完成不同进程Binder本地对象以及Binder代理对象的转换。
  • IBinder负责数据传输,那么client与server端的调用契约(这里不用接口避免混淆)呢?这里的IInterface代表的就是远程server对象具有什么能力。具体来说,就是aidl里面的接口。
  • Java层的Binder类,代表的其实就是Binder本地对象。BinderProxy类是Binder类的一个内部类,它代表远程进程的Binder对象的本地代理;这两个类都继承自IBinder, 因而都具有跨进程传输的能力;实际上,在跨越进程的时候,Binder驱动会自动完成这两个对象的转换。
  • 在使用AIDL的时候,编译工具会给我们生成一个Stub的静态内部类;这个类继承了Binder, 说明它是一个Binder本地对象,它实现了IInterface接口,表明它具有远程Server承诺给Client的能力;Stub是一个抽象类,具体的IInterface的相关实现需要我们手动完成,这里使用了策略模式。

细节问题

通信过程中mRemote是谁?

直接说结论就是BinderProxy。
[-> ServiceManager.java]

1
2
3
4
5
6
7
8
private static IServiceManager getIServiceManager() {
if (sServiceManager != null) {
return sServiceManager;
}
// Find the service manager
sServiceManager = ServiceManagerNative.asInterface(BinderInternal.getContextObject());
return sServiceManager;
}

其实jni和java层代码的对应关系,在Zygote进程启动的过程中int AndroidRuntime::startReg(JNIEnv* env)就注册了。
有兴趣去看对应的分析文章或者源码:Framework层Binder。

[-> BinderInternal.java]===>[-> android_util_binder.cpp]

1
2
3
4
5
static jobject android_os_BinderInternal_getContextObject(JNIEnv* env, jobject clazz)
{
sp<IBinder> b = ProcessState::self()->getContextObject(NULL);
return javaObjectForIBinder(env, b);
}

对于ProcessState::self()->getContextObject(),又是另外的一个过程了,过程比较复杂,可以自己去看相应的分析的文章,结果就是ProcessState::self()->getContextObject()等价于 new BpBinder(0);
javaObjectForIBinder方法里面有如何把JNI层的东西转换成JAVA层的。

[-> android_util_binder.cpp]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jobject javaObjectForIBinder(JNIEnv* env, const sp<IBinder>& val) {
if (val == NULL) return NULL;

if (val->checkSubclass(&gBinderOffsets)) { //返回false
jobject object = static_cast<JavaBBinder*>(val.get())->object();
return object;
}

AutoMutex _l(mProxyLock);

jobject object = (jobject)val->findObject(&gBinderProxyOffsets);
if (object != NULL) { //第一次object为null
jobject res = jniGetReferent(env, object);
if (res != NULL) {
return res;
}
android_atomic_dec(&gNumProxyRefs);
val->detachObject(&gBinderProxyOffsets);
env->DeleteGlobalRef(object);
}

//创建BinderProxy对象
object = env->NewObject(gBinderProxyOffsets.mClass, gBinderProxyOffsets.mConstructor);
if (object != NULL) {
//BinderProxy.mObject成员变量记录BpBinder对象
env->SetLongField(object, gBinderProxyOffsets.mObject, (jlong)val.get());
val->incStrong((void*)javaObjectForIBinder);

jobject refObject = env->NewGlobalRef(
env->GetObjectField(object, gBinderProxyOffsets.mSelf));
//将BinderProxy对象信息附加到BpBinder的成员变量mObjects中
val->attachObject(&gBinderProxyOffsets, refObject,
jnienv_to_javavm(env), proxy_cleanup);

sp<DeathRecipientList> drl = new DeathRecipientList;
drl->incStrong((void*)javaObjectForIBinder);
//BinderProxy.mOrgue成员变量记录死亡通知对象
env->SetLongField(object, gBinderProxyOffsets.mOrgue, reinterpret_cast<jlong>(drl.get()));

android_atomic_inc(&gNumProxyRefs);
incRefsCreated(env);
}
return object;
}

到此,可知ServiceManagerNative.asInterface(BinderInternal.getContextObject())等价于ServiceManagerNative.asInterface(new BinderProxy())